賦予這些形體一個名字,讓他們的差異更顯著。因為文字,我們得以看得更清楚。找到適當的文字是學習觀看的第一步。
Robin Wall Kimmerer《三千分之一的森林》
若以一句話描述,它們是有胚、無維管束的陸生植物
(其實有少數種是水生的)
苔蘚的特別之處在於其配子體(gametophyte)較孢子體(sporophyte)優勢許多,特化出近似維管束植物(tracheophytes)構造的「假根 (rhizoid)、假莖 (stem)、假葉 (leaf/ phyllid)」,是維持生命的主力;其孢子體則抱有繁衍後代的使命,為有性生殖的必經途徑。
若改以感性一些的方式敘寫苔蘚,
它們是低調、時而堅強時而柔軟、不易撼動的生產者
論它低調,是說明苔蘚植物體的高度一般較維管束植物(tracheophytes)低矮許多,有些雖具有特化的輸導組織(如:hydroids、leptoids)但均缺乏木質素(lignin),不利分配營養物質與水分,從而限制住苔蘚的高度。
不過,簡化的植物體並不會壓迫苔蘚的生存能力,如:苔類(mosses)與莖葉體蘚類(leafy liverworts)的莖常含有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(chloroplasts),解決養分傳輸的問題;而其莖、葉無角質層(cuticle)加厚雖使植物體難以保水,但反過來看,當接觸到水分或濕氣時,因滲透作用,再加上葉片多由單層細胞組成,苔蘚又能輕鬆地復甦。
苔蘚可分為三類介紹,分別是苔類(mosses)、蘚類(liverworts)與角蘚類(hornworts)。
但在稱呼它們的名字之前,有一點需特別注意─台灣稱呼苔蘚的方式和其他漢字使用國家剛好「顛倒」。也就是說,同樣是指稱”moss”,台灣命之為「苔」,而在日本、中國等其他地區則會寫作「蘚」。這項問題緣自於民國初年學者對於譯名使用的歧異,到今天也尚未統一,一不小心便造成混淆,查找資料或溝通時要特別注意。也提供避免口/筆誤的訣竅:
- 標註英文俗名
- 標註拉丁學名
- 分別記住苔、蘚、角蘚的特徵
如此以來,即便中文俗名有異,腦中浮出的植物形象、型態都不會輕易動搖!以下用表格簡述三者的異同:
苔(mosses) | 蘚(liverworts) | 角蘚(hornworts) | |
---|---|---|---|
葉子著生方式 | 多列 | 莖葉體(leafy liverworts):通常呈三列/ 片狀體(thallus):無分列 | 無分列 |
葉子 | 多數為輻射對稱;多有中肋 | 常左右對稱;較苔類扁平;無中肋 | 片狀;無中肋 |
孢子體(sporophyte) | 蒴─蒴蓋、環帶、蒴齒的分化;不具彈絲(elaters) | 莖葉體(leafy liverworts)─不具蒴蓋、環帶、蒴齒的分化;有彈絲(elaters);受蒴萼(perianth)包覆保護;蒴成熟多十字縱裂/ 片狀體(thallus):懸垂;受假蒴萼(pseudoperianth)包覆保護; | 角狀; 有假彈絲(pseudoelaters);成熟縱裂成兩半。 |
葉綠體 (chlorophyte) | 較小 | 較小 | 較大, 1~3個 per cell |
油體 (oil body) | × | √ | × |
原絲體 (protonema) | 發達、多分枝,絲狀(Filamentous) | 不發達(Reduced)、幾無分枝, 塊狀或盤狀 | 不發達(Reduced)、幾無分枝,球狀 (Globose) |
假根(rhizoids) | 多細胞,具斜向橫隔板(oblique cross-walls);常分枝;有色(pigmented) | 單細胞;少分枝;無色、褐色或紅色 | 單細胞;平滑;無色 |
References
-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(1995):苔蘚植物研究手冊。
- 高謙、賴明洲主編(2003):中國苔蘚植物圖鑑。台北市:南天書局有限公司。
照片、圖像均為網站作者產出,如需使用、轉載,請務必洽詢告知,謝謝!